泸州:建设大城市 迎来大发展

泸州:建设大城市 迎来大发展

四川泸州,中国酒城,在新一轮经济建设和文明建设中,经济总量已然进入四川省第一集团。“十二五”期间,泸州市将把泸州建设成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经济实力强、产业聚集度高、综合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带动效用明显、生态环境宜人、投资环境优越的区域增长极。

在十二五规划加快实施之年,泸州市将加快以大城市建设为目标,将泸州建成一个独具魅力的大城市,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全方位、大跨度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构建新型城镇化格局:强化区域协调发展

在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互动化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规律所在和必然性要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泸州市将通过以重点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为依托,建成具有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2005年10月,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彩旗飘飘,锣鼓喧天,在国内外众多知名媒体、知名白酒专家、学者、业内代表的共同见证下,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正式奠基开工。机器声隆隆,工人挥汗如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正式破土动工。经过6年的建设和发展,今天走进黄舣镇,犹如走进一个巨大的白酒王国,有专家学者慕名考察之后惊叹,“白酒集中发展园区和场镇结合得如此之好,不单在省内,在国内都是异常罕见的。”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园区的入驻,成为黄舣镇经济增长点,二者相融合产生的效应不断被放大,不断被转化。泸州白酒集中发展园区建成投产后,成为泸州工业旅游的一个新亮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黄舣镇准确把握机会,根据自身优势和合理规划,在黄舣场镇新区南北干道、24米横街建设的基础上,结合酒业园区江南民居的建设风格着力打造“酒文化民俗风情一条街”,提升酒业园区综合竞争力……黄舣镇和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园区互相融合,走上了真正的互惠共赢发展之路,成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互动化发展的一个范本,这也是泸州越来越多城镇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相关政策,泸州要建成大城市,需要按照“一主四副多点”的思路,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为辅助增加极,以重点城镇和中心村为节点,以城乡一体的交通、通信、公共服务等为依托的现代城镇体系;同时加快推进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的城市化进程,强化市域中心的主要聚集辐射作用,加快推进泸县、合江、叙永、古蔺县城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副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中心城镇和村庄建设规划,注重与市域、县域城镇规划体系相衔接,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城镇和中心村,以此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提升现代城镇的综合效应。

着力发展中心城区:拓展新城改造老城区

位于泸州中心城区的白招牌体育场,曾经是令老泸州人记忆深刻和值得自豪的运动场所。但随着近来年泸州建设步伐加快,经济总量提升,尤其是随着三星街国窖大桥合龙日期的日益临近,白招牌体育场的改造成为越来越多市民关注的焦点。

2011年10月,经过专家、学者多方辩证和考察,体育场的改造方案出炉:将拆除体育场原有看台,保留现有400米环形跑道及标准足球场,作为片区级开放性体育场所,在体育场南北两侧人流集聚方向各设置一个主要进出广场,东西与道路相接部分各设3米绿化隔离带;拓宽体育场周边原有道路形成环路,通过环路和其它城市支路相接。其中,灯光篮球场一侧道路由8米规划拓宽至22米,西门车站一侧道路由9米规划拓宽至20米,羽毛球馆一侧道路由4米规划拓宽至18米;远期搬迁西门车站后将体育场周边公交始发站搬迁至此作为公交始发站,配套建设一栋低层小体量建筑,满足公交始发站后勤调度和片区配套公共服务功能;拆除羽毛球馆后,近期建成社会停车场,远期修建两片篮球场,道路交叉口处分别设置街头游园和市委党校入口广场;拆除广营路一侧约5050平方米建筑,将广营路由8米拓宽至20米,通过凤凰路和江阳中路相接,通过广营路营沟头段和三星街、慈善路、滨江路连接……

在我市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区升级改造,新城区逐步发展。经过多年的规划和建设,在我市已形成城北和城西等多个新型组团。各部门和单位在推进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特别重视结合泸州城市发展实际,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发展定位,深入挖掘泸州作为酒城的优势资源,积极营造城市特色。例如在酒城大道景观工程的建设过程中,结合道路特点,通过乔、灌、地被、草多层次大绿量的植物配置,达到丰富的生态景观效果。同时,在道路转角绿地配上各种景石、大型花篮、景观灯饰等体现酒文化的园林小品,以及城西公园建设中凸显泸酒文化等,都无不强烈地体现了泸州酒文化的特点,成为了体现泸州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又一城市名片。

根据泸州市发展目标及策略,我市建设区域中心特大城市分三步走:第一阶段:至2012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城市人口突破1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初步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综合交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组织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第二阶段:至2020年为提升推进阶段,城市人口达到15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150平方公里,初步建成川滇黔渝结合部辐射功能较强的综合服务中心;第三阶段:至2030年规划期末为稳定发展阶段,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实现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总体目标。

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全面共建、共治、共管

2009年10月19日,对于泸州市龙马潭区红星街道及天立社区的干部群众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在苏州市召开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上,天立社区荣获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其能够跻身“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之列,关键在于社区实行全面共建、综合治理,以此作为打造平安社区的重要抓手。

记者了解到,天立社区形成了以社区警务室为龙头,以治安共建单位区财政局为支持,以小区门岗、保安队、社区巡逻队为基础的“群防、群冶”治安巡逻检查防范体系,使治安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与此同时,社区还配合治安警务室,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此外,天立社区积极创新载体,组建了社区健身队、腰鼓队、太极扇(拳)队、舞蹈队、交谊舞协会、木兰拳协会6支文艺团队,丰富了社区群众文化。社区围绕中心工作,结合重大节日、庆典,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老年健身表演等文化活动。天立社区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我市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机构和广大市民在城镇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争取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和市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城镇管理新局面;稳妥推进市政设施、市政管理、市政服务等方面的市场化运作,探索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城管新机制,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市特大城市目标的建成,一个功能更齐、形象更佳的泸州将进入全国高品质的宜居城市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