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与传播系列调查·四川之对策篇本报记者 胡畔 张丽敏 韩清华 张丽
品牌意识较弱、品牌含金量不高、在互联网下做品牌难等,都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四川省调研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在建设与传播品牌的过程中,四川会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四川省的政府、企业、专家们提出了“三步走”思路。
第一步:加强宣传力度“破”品牌意识较弱
“培养四川企业的品牌基因和创新意识,是推动四川品牌建设与传播进程的重点。”西南财经大学教授、成都市政府品牌发展顾问唐小飞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进一步提升四川产品的价值和影响力,走品牌化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因此,提高四川企业的品牌意识是首要任务。
四川省工商局商标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的品牌意识,四川省政府层面已经有了应对之策。“从整体来看,加强宣传力度是核心要点;具体来看,则可从三个方面着手。”他说。
第一,通过政府引导、协助、组织,多元化搭建实施品牌战略的宣传长效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拓宽宣传渠道,全方位、多视角宣传四川的品牌建设成效,营造出四川“重品牌建设”的社会氛围。
第二,分阶段、分类型对企业进行侧重点不同的宣传。
该负责人举例说:“对大企业、大集团,要着重宣传帮助其解决制约品牌提升和运用的问题;对出口型企业,要着重宣传帮助其了解相关国际贸易、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规定,用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策略;对中小企业和成长型新兴企业,要着重帮助其提升专利、商标品牌等基础管理水平。”
第三,加强创新培训模式。通过在各级党校开设品牌培训课程或专题讲座、高端论坛等方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品牌观念、战略动向、法律制度等培训,增强领导干部的品牌意识,从而促进四川的品牌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总而言之,营造“重品牌建设”的社会氛围,是四川省政府唤醒四川企业品牌意识的重要手段。
第二步:突出培育重点提高品牌含金量
“围绕主导产业抓好品牌培育,围绕重点行业抓好品牌建设。”这是四川省政府在推动四川品牌迈向中高端、提高品牌含金量的两个重要抓手。
本报记者在四川调研期间看到,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其物产丰富、种类多样、种养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因此,抓好农业品牌培育,是推动四川品牌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今年的“中国品牌日”上,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就对如何建设四川的农产品品牌,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大力开展品牌农产品市场拓展活动,组织开展优秀区域品牌和优质品牌农产品推选推荐等专项活动,组织举办茶博会、菜博会、农交会等国内外农业展会和“川货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市场拓展活动,帮助企业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拓宽营销渠道,塑造品牌形象,引领“川”字号农产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第二,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全方位开展农产品产销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预测、研究发布,科学引导企业、基地、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大品牌农产品营销。
第三,积极实施“互联网+”四川农产品行动,瞄准电商大市场,抢占新生代消费市场,打造一批农产品电商品牌,促进品牌农产品线上线下双向流通和营销。